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街遊 Hidden Taipei

流浪,被壓縮的生存空間與心理空間



聽完碗粿真圖的隔天,我與實習夥伴在香香澡堂值班著。

然而,不知道為何就突然談起了當天真圖的內容,我們在想:「如果有一天自己跌到了街頭,是否還能像碗粿那樣,有足夠大的勇氣再次爬起呢?

我們陷入長長的沉思,經過一陣沉默後,我們紛紛搖頭苦笑,認為自己肯定沒有辦法重新振作。

因為我們實在難以想像,那種身份上驟然又巨大的轉變發生在自己身上。上一秒有家回,三餐溫飽,回過頭卻浪街頭,三餐不繼。

-

除此之外,更讓我難以想像的是心理上的孤立無援

當自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「街友」與「遊民」時,承載著這個狀態的我,是否能夠承受大眾的異樣眼光?以及,那自覺格格不入的感受?

如同碗粿當天所談及,在流浪街頭的期間,就算是為了最基本、最簡單的洗漱而來到捷運站廁所,也容易會被他人賜予白眼。雖然對方並無開口驅離,但是卻透露出一些訊息,告訴著她:「妳並不屬於這裡

/

這也讓我想起,在米契爾.杜米爾的《人行道》中,敘述著街道上的男性無家者,其如廁的需求是如何一步步被排除,以及感到被排除

某人因為自覺骯髒、不體面而主動遠離附近餐廳的廁所,或是長期在麥當勞消費的他,卻因為無家,而被拒於「消費者才能使用」的廁所之外。

上述種種事例,都讓我感受到在這個狀態與身份下,其生存空間是不斷地被壓縮。

而且被壓縮的不只是物理上的空間,還有心理上的空間,是一種長期被忽視、被排除的感覺,一種這個空間不屬於我的感受。

/

對啊,那,我要如何才能繼續在街頭上生存下去,甚至是還有勇氣能夠再次爬起呢?

在真圖上,碗粿總是提及在流浪期間所受到的幫助。像是在流浪初期,一位同樣睡在街頭的大姐讓出了身旁的空位照應她,或是萬華的在地組織提供了中繼型住所,讓其得以暫時脫離街頭並漸漸邁向自立等。

總是能感受到在生存空間看似都被壓縮的情況下,社會上仍有許多事物試圖撐起一個個能夠容身的空間

不過,除了這個,我其實更加佩服的是碗粿那強大的勇氣與想望,在這個備受污名與歧視的環境中,也為自己撐起一處得以生存的空間

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 ✏ 芒草心實習生 禕依



1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